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 年萧衍逼南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
]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502年萧衍逼南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自己,建立南梁,南齐亡。梁武帝,萧衍(464—549),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丹阳)人。汉相国萧何第二十五世孙。在位初期颇有政绩,晚年奢靡而佞佛。后在“侯景之乱”中被困死在台城。侯景(503—552),南朝梁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东北)人,字万景。初为北朝尔朱荣手下将领,后来归高欢。高欢死后,依附梁,被梁封为河南王。后来起兵叛乱,攻破建康,将梁武帝萧衍在台城困死。侯景自立,称汉帝。他率军到处烧杀抢掠,长江下游地区深受其害,史称“侯景之乱”。后来被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击败,逃亡时被部下所杀。按,侯景生年在梁武帝灭南齐后一年,作者这里的说法只是为了方便论证自己“天道好还”的观点。
]天道好还:指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天可以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伍子胥发誓为父兄报仇,最终攻破郢都,申包胥救楚国君王于危难,最终保全楚国,由此可以知道人的内心力量之大,足以依凭;秦始皇灭掉东周王朝之际刘邦出生,梁武帝灭掉南齐那年侯景降世,由此可以知道天理报应,循环不爽。
【评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故古人习惯讲镜鉴,这是历史的基本功能。本段就是用古代的例子讲人心、天道。人心是可以依恃的力量,人心的力量可以保证事业的成功,完成难以想象的任务,人心向背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伍子胥和申包胥就靠着坚定的信念实现了几乎不可能的愿望。权谋兵势可以夺取天下,但天道好还,一报还一报,盈亏相替。秦王朝和梁武帝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而其时已埋下反对的种子。秦王朝的天下被刘邦夺取,侯景兴兵困死梁武帝,都是天道报应的结果。中国古人的思想十分复杂,讲天命、天道、天理的同时,也混杂佛教报应说,这里所说既有理想化成分,如讲人心,也有不可知论,如天道。但二者的指向价值是一样的,即相信人心和天道是维持天下安定的基本力量。
第一四则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韬藏:掩藏,深藏。
]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未加修饰,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暗然:昏暗的样子。章:显明。此义后常写作“彰”。
]已:停止。
有才学一定要深藏不露,就像天然金玉的美质一样不加美饰,起初黯淡却会日渐彰显;做学问不能失去持久耐性,要像行云和流水一般连贯流畅,进展增益就会日强一日而不停歇。
【评析】
这段话是讲做人与治学的,虽分为二实则为一。俗话讲是真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的才华不是夸耀出来,须是本质上的,不需要夸饰巧伪,做人也是如此,真正的才华总有呈现于世的一天。但讲“韬藏”,不仅有点过分谦逊,也暗藏机心,则有些过头了,背离了儒家诚实不伪的精神。中国文化承老子阴柔之学,讲以柔克刚,但总使人感到其中机心难测,这一则就暗含着这种机心。下句讲治学,认为治学是不间断的过程,只要保持连续自然的状态,就会不断进步。行云流水是对一种自然无伪状态的描述和形容,还不只是坚持、持久的意思,所谓水到自然成。还有一种学问境界作者没有讲,就是悟,参悟圆顿是更高的学问境界。为什么不讲呢?因为悟境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只有自己内心知道,外人很难了解。悟说多了很容易流于话头禅,似懂非懂,不懂装懂。另外,过度讲悟境,忽视学问的积累,切实的功夫,也容易流于虚矫不实。
- 羊毛衫缩水了还能恢复吗[图]
- 蒋百里出生于浙江石硖镇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蒋光煦(字生沐)是当[图]
- 虚牖(yǒu)敞开的窗誓令疏勒出飞泉此句典出《后汉书·耿弇传[图]
- 蜉蝣是一种极小的生物其生命不过数小时之短虽然朝生暮死然而却也[图]
- 《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盐铁论》《大学?中庸》《徐霞客游记[图]
- 粜(tiào)卖米 籴(dí)买米雠出售 费当[图]
- 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约 里处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在广州郊外烧杀淫[图]
- 多,士多士就是众士指殷商旧臣本篇是周公代成王向殷商旧臣发布的[图]
- 玄海佛家语指苦海义气干云义薄云天干云冲天安宅安定的居处《诗·[图]
- 崔九堂崔涤有宅在洛阳遵化里崔九即崔涤玄宗宠臣常出入禁中杜甫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