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合肥KTV招聘网 > 合肥热点资讯 > 合肥励志/美文 >  未至而悬欲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悬诱惑《文子·守平

未至而悬欲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悬诱惑《文子·守平

2022-08-26 11:04:26 发布 浏览 261 次

未至而悬欲: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悬,诱惑。《文子·守平》:“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内外之符者,不可诱以势。”

已至而易顾:已经达到了目的却又发生了改变。

李轶始专心于光武,终改顾于圣公:李轶,新莽末南阳宛县人,随刘秀起兵于舂陵,后转而依附更始帝刘玄。圣公,为刘玄的字。

穷约而力行:穷困贫贱却努力行动。穷约,穷困,贫贱。《晏子春秋·谏上五》:“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

从欲:纵欲。从,同“纵”。

王莽初则布衣折节,卒则穷奢极侈: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侄子。元后父及兄弟皆在元帝、成帝世封侯,居位辅政,家族中共九侯、五大司马,唯王莽父王曼早死,没有封侯。王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生活侈靡,声色犬马,唯王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后王莽称帝,建立新朝,晚期穷奢极欲,修建九庙,仅太初祖庙就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其余八庙规模减半。用铜箔包裏斗拱,用金银加以装饰,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娶杜陵氏女为皇后也使用了大量的黄金、车马、珍宝等。

认识人才并取得效果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认识人才本身的难处,优异出奇的表现游移杂乱,所以很难查知。一个是认识了才能而没有取得成效的途径的难处。自己虽然知道自己,但没有人举荐。什么是认识人才本身的难处呢?人的才智是无形无状奇异精妙的,才智无形无状,奇逸精妙。能够深入他的精神世界进而了解他的才智,要了解他的情感,知道他的才智。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说认识人才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能知人则是聪明人,帝尧都认为很难,何况一般人呢?所以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不可能是彻底完备的。各有各的标准而已。所以各自确立了自己的标准,以此来对人才进行观察和使用。根据自己所能达到的标准,考察众多人才。有的看人的外貌,以外貌取人。有的观察人的举动,以行为取人。有的揣度他的出发点是否正确,以进退取人。有的揣度对他拟想的形象,以主观意图取人。有的审查他的细微之处,以情理取人。有的为他的过错失误担心,以宽大仁恕取人。有的以言论取人,以辞旨取人。有的考查他做事的效果。以效果取人。上述八种做法是杂乱没有系统的,各自以主观认可为标准,所以杂乱无章。所以在审查任用人才上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只是取符合自己标准的而不取不符合自己标准的,而自己的标准只有一个,所以取少失多。所以必然会有草率地相信外表的失误,或以外貌取人而行为不合标准。也会有所用人才地位或职位的变化与内心不一致的谬误。或身在江湖,心在朝廷。因为他交结观察人才的时候,轻易地相信他的行为和名声,不掌握他内心的实际情况。所以圣人听其言而观其行,如果有所赞誉,必然以实际效果为根据。所以一个人心智肤浅显扬表露,却被认为是异于常人。心智肤浅显而易见,看起来似乎很美妙。一个人心智深邃内心明白而不外露,却被认为是空洞无物。心智深邃内部明亮,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实体。一个人把道理分析得头头是道,就被认为是离娄式的人物。研究精到极有道理,看起来像离娄那样敏锐。一个人勉强地分别事物的等级次第,被认为是精通义理。勉强地分别人物类别,好像很有道理。一个人喜欢评论是非,就被认为是明白善恶。随意评论是非,好像明白善恶。一个人喜欢分辨人的贤能和愚昧,就被认为是善于知晓人物。勉强议论贤愚,好像知晓人物。一个人评论政事,则被认为是国家栋梁。随便议论时事,好像明白国家的事物。这就好像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一样。以上七种人都不能真正认识人物,都是根据表面现象为人物命名。就好像听到猫叫就谓之猫,听到鸟叫就谓之鸟,不知道两种动物究竟是什么。世上的疑惑全都像这样。所以鲁国穿儒服的人多,人都称之儒,站下一问,只是一个人而已。名实不符,就没有人们预期的效用。南箕也叫箕,但不能用来簸扬;北斗虽叫斗,但不能舀酒。所以说:名声通过众人之嘴而宣扬提升,而实际却因为事实而下降。大家都根据外形而为之取名,所以不注重实际效果。真正的智慧在内心的人,名气和实际也不相符,但任用他们却可以取得成效。真正的智慧在内心,众人不能看见,所以没有外名而有内实。所以说名因为众人不认识而减退,但实际却因做事效果显著而名声彰显,效果显著则名声彰显。这些都是审查人才草率而常有的失误。心智肤浅没有终结,心志深邃没有开始,所以众人考察人物,常常失误于其始。所以说一定要依靠观察行动,才能认识他的才能。根据他休止的地方,观察他所居之处,怎么会不知道?所以在他没当官的时候看他安心于什么,安心于旧日生活的人仁心敦厚。在他当官以后看他所举荐的人,荐举刚直的人情义深厚。在他富裕的时候看他参与什么样的人群,接触严谨庄重的人明于礼。在他窘困的时候看他所作所为,致力经术的人勤于心智。在他贫穷的时候看他索取是否正当,不取非分之物的人心存诚信。通过这一系列观察然后才能知道他贤能与否。有上述行为的人贤明,不这样做的则不贤明。这样做是通过考验知人,不是仅仅凭眼睛看。检验他的行为,怎能凭眼睛看呢?所以知道一个人的本质,还不足以知道他所采用的方略。方略变通不定,不可用固定标准。况且天下之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所以看其表现,可以得知一部分,不能知道全部。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刘秀失误于庞萌,曹操失误于董卓。有的人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有的人已经达到了志向却又发生了改变,李轶开始追随光武帝刘秀,最后改依附于刘玄。有的人身处穷困贫贱却努力行动,有的人得志后却纵欲而为。王莽开始时生活简朴屈己下人,最后却穷奢极欲奢侈无度。这又是考察人才未顾及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的失误。情爱如此,谁能固定呢?由此论之,考察人物既要知道他的性情,又要考察他的变化,两方面都做到,这就是难以知人的困难。既知道他的性情,又洞察他的变化,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已难识知。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未及进达,其人已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未及拔举,已先没世。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公叔痤荐商鞅而魏王不能用。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禽息举百里奚,首足皆碎。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窦后方好黄老,儒者何由见进?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卞和非大匠,所以抱璞泣。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何武举公孙禄,而为王氏所推。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材能虽良,当遇知己。知己虽遇,当值明王。三者之遭,万不一会。须识真在位,诚百不一有也。虽识己真,或不在位。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识己须在位,智达复须宜。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虽识辨贤愚,而屈于妨夺,故有不欲。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在位之人,虽心好贤善,而明不能识。是故知与不知,相与纷乱于总猥之中。或好贤而不识,或知贤而心妒,故用与不用,同于众总,纷然淆乱。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身无位次,无由效达。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身虽在位,而不能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是以人主常当运其聪智,广其视听,明扬侧陋,旁求俊乂,举能不避仇雠,拔贤不弃幽隐,然后国家可得而治,功业可得而济也。

上材已莫知:上等人才已经很难识知。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